返回

隋唐群英传:最全隋唐演义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章 谶谣四起杨坚惶恐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这就说明是谁要推倒我们杨隋江山呢?那新的天子是谁呢?这个天子就是季无头。”

    “哦……”隋炀帝一听,“这好办了!传旨下去:普天之下,给朕抓捕一个叫‘季无头’的人!抓住之后,无需问罪,立刻处死啊!”

    “陛下,且慢!”

    “嗯?怎么了?”

    “陛下,这是谶纬之言啊。谶纬之言不会那么明白的。既然前三句都得分析,这第四句呀,它也不是说这个天子就叫做‘季无头’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隋文帝杨坚糊涂了,“爱卿啊,你到底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“陛下咱得分析。‘季无头’这个‘季’字如果去掉头是个什么字?”

    “嗯……”杨坚一看,“‘季’字如果把头一去,这不是个‘李‘字吗?”

    “着啊!陛下,依照这个童谣上面所说的,想要动摇大隋江山的、想要造反当天子的,就是‘季无头’一个姓李之人呐!”

    “哦……”文帝点点头,“言之有理,哎呀!”他一拍脑门,怎么?机灵一下子想起来了。自己前几天做的梦不有十八个孩子跑到自己身上,揪自己胡子,把自己当马骑吗?十八子、十八子,加在一起不也是个‘李’字吗?哎哟!这两下印证了。莫非上天给我预警,有个姓李之人在背地正蠢蠢欲动,要动摇我大隋江山不成?“爱卿,如果是这样,朕又当如何处置呢?”

    “陛下,这很简单呀。既然上天预警,那我们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大丈夫临大事要当机立断,所谓当断不断,必留后患!请陛下刷道旨意,把天下姓李之人斩尽诛绝,这样以除后患!”

    “哎呀,不可!”高颎在旁边一听,“哗喇”一身冷汗,怎么呢?哪能出这样的主意啊?他不想说话,也得开口了,“陛下,这万万不可呀!您想想,‘张王李赵刘,走遍天下稠’啊。这‘李’是大姓啊,大道边,小道沿,只要咱大隋朝能管辖的地盘都有姓李的。您现在要尽杀天下姓李之人,那得杀多少啊?这么一动刀子,别说人家想造反,人家就算不愿造反,也得被朝廷逼得造反,反正左右是个死的,干脆反一下子不就完了吗?陛下,宇文大人此策实在荒谬!”

    “哎……”宇文述一听,“高颎啊,你说我献策荒谬,你倒献个策呀。你有什么良策能献陛下呀?”

    高颎没理他,“陛下,这谶言,从历史上来看,分好多种。有有关系的,有没关系的,有真的,有假的。像没关系的,过去有那么一句谶言叫‘天将雨,商羊起舞。’据说只要一个叫商羊的小鸟这么一蹦哒,天就下雨。这就是纯属胡说八道、瞎联系。这种谶言与国运没关系;说有关系的,西周末年出现一句谶语,叫“檿弧箕服,实亡周国。’结果应验了。周国确实亡了;说谶言是真的,有吗?有!秦朝末年有一句谶语:‘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’后来确实是楚霸王项羽把秦给灭亡了;但也有假的呀,那北齐名将斛律光怎么死的呢?不就是宰相祖珽造这么一个谶语吗?说‘高山不推自倒,明月不扶自举’,结果害了斛律光。最后,连同北齐也被我们给灭了。那历史上也有信谶言的皇帝。像秦始皇就很相信谶言,当时有句谶言叫‘亡秦者胡也。’他相信。他认为,这谶言当中的‘胡’指的是胡人,指的是匈奴。于是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,以绝亡秦之患。又修建长城,以防止胡人南侵。结果呢?他万万没想到,他死之后,赵高、李斯篡改遗诏,拥立他的小儿子胡亥为帝,成为秦二世。秦二世暴虐无道,最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,这才应验了‘亡秦者胡’的谶言。所以,你相信谶言有什么用呢?再说三国末年司马懿当政的时候,当时有一句流行谶语叫‘牛继马后’,又叫做‘牛易马。’司马懿那么聪明,他也相信了,他怀疑他的部将牛金可能要篡权,要‘牛易马’嘛。于是,就把这牛金给毒死了。可他万万没想到,他的后世子孙,琅琊王的王妃跟府上一位也叫牛金的小吏私通生下一子,就是后来东晋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。所以,您看司马懿这么聪明,相信谶言,要阻止谶言,不最后也没阻止了吗?所以,陛下呀,从历史上来看,谶纬之说,这叫做天道隐微,难以意测。若想挽回天意,在于修德,而不在用刑。修德者,上天眷顾,逢凶化吉。可用刑者,世人哀声载道,反致人心动摇。所以,陛下对这些谶纬无稽之言,不如学孔子,敬鬼神而远之。不听不闻而反躬自省,让朝廷取德于民。这样苍天自然眷顾!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隋文帝一听,这话上纲上线,虚无缥缈啊。你说修德,上天眷顾。万一修德,上天不眷顾呢?谁能保证修德,上天眷顾呢?“呃……”他这一犹豫,瞥到旁边一直没发言的太子杨广了。“呃,太子啊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在!”

    “你对此事有何见解呀?”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认为两位宰相大人所言皆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哦……”杨坚一听,有点不高兴了。你这不和稀泥吗?“都有道理,那朕听谁的呀?”

    “啊,父皇。宇文大人所言不无道理。谶纬之言,乃天降预警,我们不能不听啊。对于影响我大隋江山的李姓,

第1章 谶谣四起杨坚惶恐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